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分布在大運河文化帶上,且其形成、發展、演變受到大運河及其功能直接或間接影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千年運河的流變在無錫孕育出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了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無錫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時期,無錫要在制度建設、風貌環境保護、市場開發推廣、人才培養等方面下更多力氣,賦予運河非遺新的時代內涵,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無錫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現狀
無錫的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有泰伯廟會、梁祝傳說等無錫獨有的非遺項目,也有錫劇、吳歌、蘇繡、竹刻、古琴、昆曲、江南絲竹等并非無錫獨有卻在無錫得到傳承和弘揚且形成無錫特色的非遺項目。目前,無錫擁有1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51項省級非遺項目,共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195項(含擴展項目),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285人。
近年來,無錫打造特色鮮明的大運河無錫段人文紐帶,建立政府主導的運河非遺保護機制,開展形式多樣的運河非遺主題活動,運用數字技術推進運河非遺保護傳承。依托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無錫建設保護區“兩園三帶十五點”,加強運河非遺活化利用載體建設,運河非遺成為無錫文化旅游的靚麗名片。
但也要看到,無錫在積極推動運河非遺保護傳承與運河文化、地方經濟發展相融互促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需要深化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非遺管理制度不健全,非遺價值研究深度不足;非遺保護系統性推進不夠,非遺項目創新開發滯后;非遺項目產業化程度較低,非遺旅游產品結構單一;非遺傳承持續性困難較大,非遺人才資源供給匱乏。
■加強管理制度的體系化建設和傳承創新的系統性研究
圍繞無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優化無錫運河非遺保護傳承利用的頂層設計,進一步健全非遺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建立非遺獲取和惠益分享制度,非遺產品的技術標準、工藝流程和操作規范堅持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的保護原則,切實加強運河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建立政府主導、智庫支撐、政策完備、社會參與、企業投入、機制靈活的無錫運河非遺保護傳承利用體系。立足區域特色,健全無錫運河非遺名錄體系,規范清單編制,明確保護對象和保護范圍。分類保護無錫運河非遺的個體傳承項目、團體傳承項目、群體傳承型項目,有效區分非遺的非產業化項目和產業化項目。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挖掘和梳理無錫運河非遺精神內涵與內在價值,守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擴大無錫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對于運河非遺研究、運河非遺傳人培養、運河非遺普及項目、非遺活化專業引導的扶持范圍和支持力度。充實非遺研究與保護的專業力量,廣泛開展非遺學術交流和專門推介宣傳,營造無錫運河非遺保護和宣傳的濃厚氛圍,夯實市民和旅游者的自覺保護意識。
■推進風貌環境的整體性保護和資源類別的融合性開發
無錫“城河相連”的運河特征,商周遺址梅里,吳泰伯開鑿的伯瀆港,始于春秋的黃埠墩,古運河芙蓉湖,臨運河老街街巷肌理和老建筑風貌,南長街、南下塘、大窯路與運河河道獨特的水弄堂格局,惠山古鎮祠堂譜牒文化等,彰顯了無錫運河非遺的特色。無錫運河非遺保護傳承需要依托無錫大運河文化帶的古村落、老街區的環境、場所和老宅,整體性和原生態保護非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與社會環境。在城市更新中要注重傳統風貌和非遺文化內涵的復合性活化利用,打造傳承無錫運河非遺文化的平臺、鄉愁記憶的活動場所、展示特色技藝風俗的載體。
遵循“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使運河非遺與旅游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商貿業、農業、工業相融合,與演藝、動漫、節慶、展會等多種業態相融合,推出一批具有鮮明無錫運河非遺特色的高顏值、高品位、高效益的主題旅游線路,成為旅游景區、主題園區、旅游度假區、旅游休閑街區、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歷史文化街區、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的有機組成部分,推動非遺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延伸產業鏈,實現非遺資源向旅游產品、演藝產品、文創產品、動漫產品的創造性轉化,打造資源、產業通融的文商旅融合發展格局。
■加強項目運營的市場化推廣和文化旅游的內涵式發展
將當代設計理念和表現形式注入無錫運河非遺項目,以數字化賦能促進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引領時尚潮流。把電商運營、直播帶貨、短視頻拍攝、流量提升等數字推廣模式引入非遺,推動非遺傳統商業模式迭代升級。加強非遺數字藏品探索,發行更多的無錫運河非遺國潮IP形象及數字藏品。非遺展示場館要充分利用數字科技手段,突破傳統展陳方式,通過區塊鏈、5G、云計算、AI技術的普及應用,以及數字空間建模、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打印、3D掃描、動態捕捉等技術手段,打造虛實相生的新型消費體驗,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元素和現代意義,煥新無錫運河非遺品牌形象。
持續推進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在景區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提升非遺項目的融入性、互動性和代入感,使游客于景區內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遺活態魅力。推進“兩園三帶十五點”以及蕩口古鎮、梅里古鎮、巡塘古鎮、靈山拈花灣等文旅新型產業空間的非遺活化利用,增強市民和游客參與度,恢復無錫文化記憶,擴大無錫運河非遺的地域文化標識影響力,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全面推進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產(無錫段)旅游廊道建設,發揮無錫運河非遺作為江蘇“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重要載體作用。
■注重傳承隊伍的整體性提升和專門人才的復合型培養
非遺的生命力“取決于那些一代又一代將其傳統、技能和習俗的知識傳遞給社區其他成員或其他社區的人”。為此,要進一步增強非遺傳承人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加強運河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提升培養,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活動;激勵更多的新媒體人加入非遺傳播的隊伍之中,突破傳統媒體單向度的傳播缺陷,拓寬具有更強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等網絡非遺傳播渠道。
建構非遺保護傳承利用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共同體,為非遺人才培養提供教育培訓、創新創業、產品轉化、營銷融資等全方位的支持與服務。更廣泛地建立青少年非遺研學基地,推動無錫運河非遺進中小學、進鄉村,讓非遺文化走進大眾視野,擴大、積聚非遺傳承的社會影響。遴選無錫高校和職業學校開設非遺相關專業和課程,把職業教育和非遺傳承有機結合,依托非遺工坊、非遺傳承人工作室等模式,培育既精通非遺技藝又擅長現代經營管理、數字技術和現代科技運用的非遺復合型創新人才。(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教授 瞿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