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自信自立”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場觀點方法的“六個堅持”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自信自立。黨的百年奮斗成功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辟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是中國共產黨人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出來的,貫穿其中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我們要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和創造精神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新的貢獻,既不能刻舟求劍、封閉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始終堅持自信自立,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黨的百年奮斗成功道路源于獨立自主探索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但是,當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以后,早期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并沒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后來直到六屆六中全會召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始根據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現實需要,獨立自主地提出不同階段的政策與策略。同樣,在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針對民族資產階級曾經并肩作戰的特殊國情,創造性地提出“和平贖買”政策;針對蘇聯模式的弊端,探索性尋求“第二次結合”,從而獲得了馬克思主義“真經”。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獨立自主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理論命題;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世情黨情國情發展變化,聚焦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獨立自主地重點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等重大理論命題;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緊抓住“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新世紀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獨立自主地重點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命題。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和創造精神,獨立自主地重點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縱觀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以“自立”姿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確保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堅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是堅定“四個自信”
在當代中國,我們要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最重要的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就道路自信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中國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中國人民最有發言權。我們既不能刻舟求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絕不能照搬照抄,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目標指向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其最主要的評價者是中國人民,最主要的評價標準是能否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最適合中國發展的富民之道、強國之道,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就理論自信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一個理論成果,都是奔著問題而去的。從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1世紀初,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再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一次發展,都是基于守正創新原則,根據發展變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體實踐,針對我國某一個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現實理論迫切性而提出的。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能夠對快速發展變化的中國實踐舉旗定向,是立于時代前沿,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
就制度自信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曾自覺不自覺地模仿蘇聯僵化的制度模式,后來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正反兩方面教訓,才逐步形成符合我國國情需要的制度模式。我們堅定制度自信,并不像西方霸權國家那樣,以謀求輸出自身制度模式為基準,而主要是通過自身制度優越性,強化整個國家和民族對其制度模式的自信與認同,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自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多一種方案選擇。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就文化自信而言,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實上,無論是最早經歷工業化的英國還是后起發展并作為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在其經濟、政治、軍事等硬實力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都曾不斷通過文化軟實力提升國民文化自信。隨著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們應當以“平視世界”的方式,形成既非自卑,也非自負,而是更多自信的成熟大國國民心態,進而不斷提升國民對其國家發展方式與文化血脈的認同。實踐證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成熟自信的大國國民心態。
在當代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整個中華民族對自己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有堅如磐石的“自信”。只有不斷堅定“四個自信”,才能不斷堅持堅定信仰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從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難走向偉大復興,從來就沒有教科書,更沒有現成答案。只有始終堅持自立,中國共產黨才能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只有始終堅持自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艘巨輪才能行穩致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只有始終堅持自信自立,才能不斷創造新的歷史偉業。(鞏建青)